當前位置:首頁  學院專業  專業介紹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專業定位


智能科學技術是一門研究智能現象的本質與機理、智能模擬的方法與技術、智能機器與智能系統應用的新興學科, 由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信息科學技術等學科綜合交叉而成。本專業面向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建設目標和粵港澳大灣區緊缺人才需求,培養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和計算機專業的基本技能、掌握智能科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扎實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基礎知識、全面的素質、較強的創新意識;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問題分析和設計解決方案,實現和測試滿足用戶需求的智能系統;熟悉智能系統應用的各個環節,能夠設計智能系統維護、管理與服務方案;具備工程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團隊精神、溝通表達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培養規格


學制4年,165學分。

知識要求: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掌握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奠定扎實的學科基礎;掌握專業技術基礎知識,奠定專業技術基礎;掌握工具性知識,如外語、信息檢索等。

能力要求:能夠運用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和相關領域知識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項目協作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具有設計、開發、技術改造與創新的能力。

素質要求: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具備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具備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有法律意識、注重職業道德修養;有誠信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 


課程體系


本專業課程體系包含通識類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實踐類課程、專業實踐類課程。

核心課程:程序設計基礎、腦與認知科學概論、人工智能、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數據庫概論、計算機網絡、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智能傳感與檢測技術、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

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軍事訓練、校規校紀與安全教育、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課外培養。

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數據處理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課程設計、機器學習課程設計、智能系統課程設計、專業綜合課程設計、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師資隊伍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現有8名教師,均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3人。

所有教師均擁有計算機類或電子信息類專業背景,部分教師是擁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型專任教師,還有一些來自企業或行業的兼職教師。


教學條件


本專業依托計算機應用技術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擁有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軟件研究所,國際福祉聯合研究中心。設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機器視覺實驗室、計算機系統結構與物聯網技術實驗室、嵌入式系統與移動軟件設計實驗室、信息管理與大數據技術實驗室等相關專業實驗室,實驗用房面積4727平方米,設備總投入2626余萬元,擁有服務器、計算機、圖形工作站、ARM實驗箱等設備達2200余套,其中具備用于機器學習計算的服務器英偉達DGX-1設備。有校外實習基地50多家。與國外知名大學開展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深造與發展空間。


專業特色


本專業遵循工程教育理念,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在“厚基礎、寬口徑”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面向應用,通過項目驅動,由淺入深,構建了由基礎認知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創新創業性實踐三個層面教學活動組成的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校企合作,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滿足地方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畢業生能在信息網絡、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工業、科技、教育、醫療、管理、國防現代化等領域從事各類智能信息處理、智能系統運維、智能化產品研究、設計與開發等工作。

                                              

欧美一级a片免费观看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