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專業定位
勞動與社會保障(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專業代碼:120403,隸屬公共管理一級學科。本專業是勞動科學專業群中的基礎性本科專業,以民生福祉為核心,勞動者保障為重點,適應傳統勞動人事管理體制變革及現代民生保障事業發展的實踐需求。本專業以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主要研究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專業及發展前景好的新興專業,校級重點學科,按一流本科專業標準發展建設。
培養目標
立足于學校建設國內一流、創新性應用型大學的總體目標,本專業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際視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專業學生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方法,通曉中外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具有創新創業和社會實踐能力,畢業后可在政府部門、政策研究部門、各類企事業單位、基層街道社區等從事社會保障政策與服務、勞動就業、人力資源管理、保險金融和社會服務等工作。
培養規格
一、學制學分
本專業學制4年,在校修讀總學分不少于160學分,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二、知識要求
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創業基礎、就業指導等通識類知識;掌握管理學、法學和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三、能力要求
掌握公共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基礎理論和實際技能,熟悉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了解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術前沿及發展趨勢。
四、素質要求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誠信、友善、守法;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外語能力,能夠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習研究能力。
課程體系
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拓展“三大育人平臺”協調聯動,構建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一、主干學科:公共管理、經濟學、社會學。
二、課程結構:公共基礎、通識類課程組群;學科基礎課程組群;專業課程組群;綜合實踐組群。
三、核心課程: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社會保障概論、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財政學、社會研究方法、風險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薪酬管理、勞動關系學等。
四、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軍事訓練、校規校紀與安全教育、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Ⅰ-Ⅳ、課外培養;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社會調查與實踐、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程實驗實踐。
師資隊伍
專業現有專職教師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雙師型教師7人,博士(含在讀)14人。教師主要來自社會保障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與本專業相關的學科領域,從事社會保障理論、社會政策、社會治理、民生福祉、金融與風險管理等學科相關的研究領域,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科研項目,出版多部專著、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教學條件
本專業依托學校公共實驗室及學院專業實驗室,擁有珠海市健康城市研究基地、珠??萍紝W院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研究中心等3個科研平臺,具有社會保障、公共管理、風險管理、商業保險等實驗實訓教學平臺及社會調查及統計數據分析等軟件;建有 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1個校外實習基地和 5個產學研合作平臺,并與人社部門、衛健部門、民政部門、街道社區、社會團體及企業等主體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已建成《公共財政學》省級精品課1門,《公共財政學》《社會保障概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校級精品課3門,具備較好的科研、實習實訓、理論及實踐教學條件。學校圖書館建筑面積50000多平方米,提供了充足的文獻資源。學校建有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支持保障。
圖1:仿真模擬實驗實訓教學軟件
圖2:仿真模擬實驗實訓教學
圖3:實習實訓與產學研合作活動
圖4:實習實訓與產學研合作活動
專業特色
一、專業特色與畢業生專長
本專業以“實踐+創新”為培養特色,通過構建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搭建嵌入式實踐教學平臺,引入社會資源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高校與社保實務部門“協同融合”的聯合培養模式,依托科研課題與學科競賽進行創新創業能力訓練,依托科研課題與學科賽事進行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培養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通曉中外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的高素質人才。
二、就業領域和就業前景
專業畢業生去向大體分三類:一是進入國內外高校攻讀碩士學位;二是進入各類政府部門,成為各級政府公務員或政府雇員;三是進入企事業單位、社區及社會組織工作。畢業生考研考公率高,2021年考研國家線通過率44.4%,公務員考試通過率超過10%;畢業生主要分布于粵港澳大灣區及省內各縣市,就業的專業相關度較高、行業覆蓋面廣,畢業生憑著良好的綜合素質廣受贊譽。
榮譽獲獎
經過系統培養,專業學生具備較深厚的人文科學素養、科學精神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多名同學在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科類比賽以及其他各類課外競賽中屢獲佳績。此外,專業教師教學與科研并重,所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學術論文及專著、社會服務等方面也獲得較好的社會評價和多個獎項。
一、學生學科競賽獲獎情況
圖5:廣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
圖6:廣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
圖7: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
圖8: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
圖9:“創青春” 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二、專業學生的各類課外競賽獲獎情況
圖10:課外競賽獲獎:
圖11:課外競賽獲獎
三、專業教師的各類獲獎情況
圖12:教師專著成果獲獎
圖13:教師研究報告獲獎
圖14:教師研究報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