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
專業定位
本專業是2016年國家增設的新專業,屬于工學學科門類、航空航天類的本科特設專業,肩負著為國家航空航天事業培養科技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無人機產業的異軍突起,人才需求激增,該專業已發展成為一顆耀眼新星。
我校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對接廣東省沿海經濟帶優勢和珠江西岸新興產業布局,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無人機產業集群優勢,充分利用地處珠海航空產業園中、毗鄰珠海國際航展等優越環境條件,2019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為國內較早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之一。
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工程素養和職業道德,高度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較系統地掌握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的系統結構和工作原理、系統設計和研發、系統操縱與組裝調試等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在航空及相關領域從事無人駕駛航空器的產品設計、制造、技術研發、應用和管理、科學研究或教育教學等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航空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規格
學制4年。修滿160學分,經考核合格者,準予畢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德育方面:具有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高尚的道德修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敬業精神;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業務方面:①較好地掌握數學等必需的基本科學理論知識體系;②較好地掌握機械、電子、飛行控制等技術科學知識體系。③較好地掌握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的基本理論、方法等專業知識體系,具有組裝、調試、維修和飛行操縱能力,運用計算機進行系統設計、模擬仿真和初步的飛控算法開發能力。④了解航空航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歷史和趨勢,掌握基本的航空思維和研究方法。⑤具有較強的專業外語應用能力。⑥初步了解航空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⑦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⑧具有較強的自學和創新創業能力,能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體育方面: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課程體系
以《國標》為最高的學術技術標準,以航空行業規范為主要的專業技能標準,構建“頂天立地”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專業技能的“圖釘型”高素質應用型航空工程技術人才。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把國家對本科教育的統一要求、航空崗位工作的特殊需要,融入到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飛行動力學、電工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機械設計基礎、單片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無人機結構與系統、無人機通信與導航、無人機飛行與控制、無人機總體設計。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入學教育,軍事訓練,勞動教育;機械工程技術訓練、電子工程技術訓練、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單片機開發與設計、無人機組裝與調試、飛行控制系統創新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師資隊伍
現有教師8名,全部為國內航空院校的航空專業老師,或特聘的航空工業系統、民用航空系統的技術骨干,有4人曾獲得全軍院校育才金獎銀獎。這支隊伍的最顯著特點是:認真負責,真心關愛,優勢互補。
職稱結構:教授5名、研究員1名、副教授1名、高級工程師1名,高級職稱占比100%。
學歷結構:博士4名、碩士3名、學士1名,博士學位占比50%。
學科背景:均畢業于航空航天科學與技術學科或相近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均在航空工程領域。
教學條件
無人機實訓室,有各種類型的無人機100多臺,能夠進行無人機組裝、調試和模擬飛行。
飛控實驗室,有四旋翼飛控開發平臺15套、固定翼飛控算法平臺2套、集群系統控制平臺1套、智能無人機科教平臺7套,能夠完成四旋翼、固定翼飛控開發和仿真、集群控制算法研究與驗證及無人機傳感器實驗。
無人機創新實驗室,有碳板雕刻機1臺、圖形工作站1臺、3D打印機以及研磨機各1套及切割機等加工設備,保障無人機創新研究設計和制作的需要。
無人機飛行訓練場,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能夠完成多旋翼無人機教學的飛行訓練和飛控系統調試飛行驗證。
與中航工業通飛華南分公司、珠海航空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10余家航空企業,建立了校企產學研合作機制或教學實踐基地。
航空飛行器專修室
無人機組裝調試實訓室
無人機操控實驗
無人機飛控實驗室
飛控實驗教學
創新設計實驗教學
專業特點
本專業是新興的航空航天類專業,集傳感器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飛行控制及人工智能技術等多學科知識于一體。畢業生知識面寬,視野開闊,應用性強,就業范圍包括航空航天領域的產業及配套的教學科研等企事業單位。
本專業的就業覆蓋面較寬,無人機產業覆蓋包括工業、農業、林業、電力、交通、航空、軍事、體育、教育、服務社會等各領域;就業的選擇性較大,相關專業經過現代航空企業上崗培訓,就能持證上崗;就業領域有拓展余地,航空技術是機械、電子等基礎學科在航空領域應用形成的,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就業領域可外延到其它行業;航空文化有潛在影響,內涵氣質在敬畏生命、敬畏職責、科技引領、行為規范等航空文化熏陶中提升,對就業的影響亦不可低估。
榮譽獲獎
學生參加相關賽事活動的獲獎情況。
1.2021年《首屆“馮如杯”全國大學生航空知識競賽》一等獎, 2019級蘇嘉麗
2.2021年《首屆“馮如杯”全國大學生航空知識競賽》一等獎, 2019級梁銘俊
3.2021年《首屆“馮如杯”全國大學生航空知識競賽》一等獎, 2021級韋麗枝
4.2021年《首屆“馮如杯”全國大學生航空知識競賽》一等獎, 2021級朱豪
5.2020年《廣東省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一等獎, 2019級黃浩洋
6.2021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 2019級劉恒
7.2021年《致敬航天人,共筑航天夢》一等獎, 2021級梁銘俊
8.202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三等獎, 2019級陸子豪、陳思超、劉飛
9.2021年《全國大學生科學素質知識競答活動》三等獎, 2021級廖杏儀
10.2020年《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高教主賽道》銅獎, 2019級黃浩洋、余翔宇、羅渝捷、梁露允、賴榮彬、郭穎敏